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這一個說是美食評比,或是美食推薦的活動-500盤,好像是UDN聯合報系所舉辦的,乍看下來好像就是要走一個更在地的米其林,從2018年米其林引入台灣,似乎一直有這樣的聲音說著,為什麼要讓外來人評斷自家菜的爭議;再者,米其林進入台灣之後,除了讓台灣的餐點有機會能夠加入這一個美食評比的國際舞台,更讓一套更有系統統的評鑑,將台灣所提供的美食餐點,更系統的將鎂光燈聚焦,帶來的聲名,相信有如海嘯般,有些店家為聲名所累,有些卻也因而門庭若市!

這個活動的遊戲規則,似乎是採邀請制的方式,藉由邀請50名社會知名人士,一個人推薦10道菜色,算起來剛好是五百盤料理,出自於許多在台灣的餐廳,而餐盤數量的累積代表越多的推薦累加,意思差不多就是對於這家餐廳的加成,因此從網站上面,我們也可以看到餐盤的排名ranking,諸如第一名的喜相逢麵館,所得到的餐盤推薦總數是11盤。詳細或可獲得的資訊,也請各位在官方網站上去確認吧,但我大致上的了解是這樣!
但不知道為何,這樣的推薦方式,更讓我感覺或許相比於不服外來的評鑑,這樣邀請制度的推薦,怎樣都讓我覺得許多的餐點或餐廳,似乎好像我一輩子可能也不會走進去一次,哪怕是去嘗試那一道或那幾道被推薦的菜盤!這是第一點,再者我看過了一遍所有的推薦還有出處,我深感似乎大多數為中高價位的餐廳,顯示更不親民,或許還有另外的五百盤,只是不同盤的顏色,代表著不一樣的價位範圍。如此比較起來,感覺米其林星等,或米其林餐盤推薦,好像還比較全面的感覺!
再來是看起來選擇越來越多,因為細分到餐色的推薦,而不是餐廳的推薦,這樣一來,似乎會有越來越選擇障礙的問題出現,而我敢保證對我來說超過10盤或10家以上的餐廳推薦,我可能會看過,但要上心到一一去嘗試,我可能就要多打個幾折的機率了;就像是現在米其林的更新,一年一版,我也是有這樣的感覺,如果星等或餐盤推薦,有巨大的新增還是增添,對我來說也同樣是個困擾也說不定。
Anyway,很明顯的是或許米其林推薦我還多少有曾經嘗過的,但顯然500盤推薦的,我還認真沒吃過幾家還是幾盤就是了!大家覺得如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