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,講到了虛擬,很剛好的看到Vocus方格子的這一篇文章:什麼不讀讀社會學|《觀光客的凝視3.0》心得:未來的VR旅遊,即便這篇文章所介紹的這本書,是在2016的作品,似乎放到現在,好像也沒有改變太多。

如果從Clubhouse以降,從純粹的語音的大廳模式,並且是invitation的方式;進化到如gather.town,還是Kumospace的應用,把這樣的語音,轉而為同樣也是虛擬,但形同是proxy代理人的方式,自己看著自己線上所操作的proxy,在虛擬交誼大廳,和參與者的互動。
VR的應用,我相信確實是把這樣的概念更進化成,自己就像是以第一視覺及視角的方式,從遠方,親身參與,如臨其境 (是嗎?)。但其實,我想的是,任何的凝視,都無法取代切切實實到現場的臨場感,而我們現在做的,僅只是盡量去模擬,造成那樣的想像,如同在現場。
這好像也不太新,從4D的劇院感受,戴上3D眼鏡或VR,加上各種感覺的刺激,震動、搖晃、香氣、噴水諸如此類。而我所想像的是,這樣的擴張,VR更加的發展,確實可能可以想像:
今天我想要去土耳其伊斯坦堡的Grand Bazar,我戴上VR可以看到即時的現場真實的影像,然後我走靠近一個新料攤位,我看到我想要買的番紅花,就和同樣也帶著VR的攤主,我開始透過語音即時翻譯跟他對話,我說著台文,他說的土語,我和他爭取著折扣,雙方講定,確認送貨還有費用匯款,就這樣10分鐘的談話之內,交易成交,我等著下星期在台北收到土耳其寄來的番紅花。